企业新闻行业资讯

超8000亿元的早餐市场,你能赚的钱其实并不多!
时间:2019-05-28     阅读量:2585

人说,早餐市场是餐饮业的蓝海;也有人说,早餐市场是一座金矿,外用早餐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。

但金矿真的好挖吗?你看到的蓝海是真的是蓝海吗?


加盟热线5.20.jpg


据英敏特(Mintel)《早餐-中国,2016》报告预测,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将从2015年的1.334 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1.948万亿元人民币。

到2021年,在外食用早餐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人民币,2016—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.4%。

超8000亿的在外食用早餐市场容量,谁都想分一杯羹。但是,早餐市场真的这么好做吗?



1



早餐市场真的好做吗?


早餐,是中国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餐。长久以来,中国的早餐市场由包子、油条、煎饼、豆浆霸占天下,路边摊和街边店是最主流的销售方。

不过,近年来庞大的早餐市场吸引了众多餐饮品牌入局,真功夫、嘉和一品等中式快餐品牌、正餐品牌眉州东坡以及麦当劳、肯德基、必胜客等洋快餐品牌纷纷入局,甚至咖啡巨头星巴克也在2012年“参战”。

然而红餐(ID:hongcan18)发现,纵观这几年的早餐市场,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,一方面,既没有出现早餐头部品牌,真功夫、麦当劳、肯德基乃至星巴克的早餐并未给品牌带去实质性的盈利增长;另一方面,小档口的早餐店也依然继续维持着小档口的生意,并没能做大。



1
小档口早餐发展受限太多



在广州BRT黄村站旁开了一家早餐店的老李,是众多小档口早餐老板的缩影。2005年,老李从老家吉林来到广州,看着每天匆忙上下班的白领,老李认为找到了商机,决心开一家早餐店。


“先找个小档口,租金低,然后再慢慢做大。”开业之时,老李就定下了目标。然而十几年过去了,老李依然还在黄村开着早餐店,唯一变化的就是门店变大了,早餐的种类丰富了,另外多了几个员工。




老李告诉红餐,其实开早餐店并不是不赚钱,但是每次想多开几家门店的时候,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最后都失败了。“早餐本就利润微薄,这几年原材料价格上涨、租金上涨、员工工资上涨,而且顾客对早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”

据了解,目前街边摊、夫妻店在中国早餐的市场上仍然占据着大半壁江山,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则限制很多。记者随机采访了广州黄村、珠村20多家早餐店的老板,他们中有半数以上已经经营超过5年,更有3位经营了10年之久。




2
品牌餐企早餐盈利乏力



其实,早在2012年星巴克推出早餐系列时,就有分析认为,此举很难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带去实质性的效果,其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。

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。随着过去两年美国同店销售的减速,中国市场成为星巴克发展的重点,但是今年Q3财报显示,其中国/亚太区营运利润率从26.6%下降到19%,下降达7.6个百分点。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%,这是中国市场9年来的首次下降。




在广州琶洲某写字楼一层的星巴克门店,记者发现,早上八点,上班族们陆陆续续路过该门店,但只有零星几个人会进去买杯咖啡,或顺带买份早餐。

除了星巴克,其余入局早餐的餐饮品牌发展势头也并未达到预期。

以粥品类起家的嘉和一品,从2004年创办开始,一直致力于掘金早餐市场,迄今14年的时间里,一直深耕华北地区,开了180家门店,其中北京地区独占150家,然而离实现全国连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成立于2003年的巴比馒头,目前在全国拥有2000多家门店。不过其创始人刘会平认为巴比馒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,他开始布局其他行业:2008年布局冷链与农业产业链,其后又利用已有的农业产业链、物流以及线下门店覆盖率广的优势,进行农副产品的销售和配送。



2


早餐市场为什么不好做?


都说早餐市场是块金矿,但无论是品牌餐饮还是小档口,似乎都没真正撬动它。原因何在?




1
利润微薄



早餐与正餐相比,单价偏低。包子通常以它的馅料来划分价格,一个包子售价一般在1~2元。然而一个包子的成本要0.5元,就算卖500个,毛利也只有几百元。




2
店面租金高



与低利润相对的问题就是门面房的租金高。在早餐高峰时段,消费群体很大一部分是上班族,家与公司两点一线,很少有人愿意专门绕道去买一份早餐,更多时候还是会选择就近解决早餐需求。

所以早餐店铺开在人流量较多的位置更有竞争力,而人流量大的地方租金相对都会贵一些。

这几年,租金成本越来越高,据商业地产云智库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,2017年,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租金同比增长1.8%。



3
竞争对手增多



除了洋快餐进军早餐市场外,越来越多的中国餐企也纷纷入场。例如中式快餐品牌汤上工夫,在今年7月份门店升级改造后,除了提供午餐和晚餐,还会提供点心、粥、粉等中式早餐。

此外,在政策推动下,2002年,早餐车工程启动;2016年,早餐工程“退路进店”,各地建立早餐经营示范店;2015年,便利店餐饮政策逐渐松绑,开始售卖早餐,价格多在3~10元之间,颇受欢迎。




4
没有解决“快”的问题



“两个包子,一杯豆浆,即拿即走,不耽误上班。”这是早餐最常见的消费场景,背后是早餐隐藏的最重要需求——快。有媒体曾调查过早餐消费方式:75%的人选择顺路买着吃,15%的人专门早起吃早餐,10%的人选择其它方式。
 
无论是早餐小店还是连锁企业,都必须要“快”,不只是出品快、打包快,供应链配货也要足够快速便捷。

“没有解决‘快’的问题,也是各类早餐外卖至今难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。”红餐专栏作者白墨认为。



5
缺少标准化供应链是最大掣肘



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《中国早餐市场分析》显示,全国连锁早餐企业有2000家左右,早餐网点大多在100个以内,超过200个网点的仅仅有140家左右,仅占7%。

前北京麦当劳副总裁蔡惟迁表示,早餐是薄利的业态,需要连锁发展,而连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供应链。“供应链可以使早餐标准化,提高出品质量和速度。” 

微信图片_20180806165437.jpg


6
配送价高于早餐价格



2014年前后,出现了“早餐佳”“趁早”“呆鹅”“汁味”等早餐外卖平台,如今却几乎全无踪影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配送费过高,4~7元的配送费往往超出早餐价格本身。

英敏特《早餐-中国,2016》报告显示,70%的消费者购买早餐的花费一般在3~9元,也就是说光配送费就能让这些消费者再吃一顿早餐。

该报告数据也显示,在订购外送早餐时,37%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免费配送的商家,只有26%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比外面买的早餐高的价格。



7
客群和需求很有限




首先,外用早餐市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


根据《早餐中国》的报告,通过对四个一线城市和六个二、三线城市将近3000名消费者的调查,发现这些人当中将近70%的人一周在家会吃2~3顿早餐。



同时,今年某营养品公司调研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南京、成都、沈阳和福州等7个城市的2100余名中国消费者的反馈,发现82%的中国消费者习惯在家用早餐,而自制早餐的比例高达87%。


其次,早餐的个性化要求低,吃饱就行。


中国人对早餐的态度没有午饭和晚餐那么重视,个性化需求低,吃饱就行。

这就造成了人们买早餐是就近原则,门口或马路边顺路买,边走变吃,在公交车里吃包子是常事,但很少见过在公交车里吃午饭或晚饭的。